有趣的游戏本土化:揭开跨地区发行的秘密
发表时间:2010-10-19 作者:未知 编辑:limj 来源:网络
日本游戏漂洋过海走向欧美,这途中都要经历怎样的变化呢?近日Toastyfrog发表了《海外游戏本土化的奥秘》一文,以欧美的视点看日本的本土化,描写了许多有趣的内容。 登场角色的变化 任天堂作为发行商,也会将自己的游戏欧美化发行。出现问题的大多数是为了迎合海外用户的口味而角色被重新设计过,有时候也是没有拿到原作授权导致的。例如《Q太郎》、《龙珠》等,也有发行的时候重新取得海外市场的版权,但是这种情况很稀少。 符合玩家口味的才移植 如果游戏在美国发售不恰当的话,发行商是不会选择的,因为美国玩家完全不感兴趣。例如麻将和象棋游戏。而且RPG游戏由于文本和字库容量的限制,翻译起来也是非常的辛苦,发行商一般也会尽量避开这类作品。美国和日本之间在发行时间上也会有着非常大的差异,在美版NES平台上的《超级马里奥兄弟2》发售的时候,日本已经推出了更好玩的《超级马里奥兄弟3》了。也有系井重里先生的RPG游戏《Mother》,是非常典型的日式RPG,有着巨大的文字量,最后虽然任天堂以《Earthbound》的标题进行本地化,最后还是没能够发售。 欧美化的游戏封面 发行商认为,在美国出版游戏一定要设计新的封面,用美式的肌肉和枪械代替长发与大眼睛。虽然有时候会失去原画的风格,但是也有《超级马里奥兄弟》、《塞尔达传说》这些美版超越日版的存在。 技术上的问题 有时候许多日式游戏为了保证性能与效果会采用特殊的卡带芯片,这些芯片在日本或者美国地区的价格以及技术等,虽然不知道任天堂这样的厂商会怎么处理,有时候厂商压根就没法发售。例如科乐美的《宇宙巡航机2》。而且前者也带来美版的《魂斗罗》背景图像撕裂这样的问题,以及《恶魔城传说》也造成了音乐和背景出现严重BUG,登场人物的像素出现问题,像钟楼之类特别设计的背景也消失了。 不过,不依赖语言,例如动作游戏等,进行移植的风险则会小很多,还真是个有趣的话题。 |
本资讯及文章仅代表发表厂商及作者观点,不代表叶子猪本身观点!